航母上的固定翼舰载机着舰,不仅需要雷达、无线电通信、光电系统、光学引导装置来引导,其着舰流程也相对复杂。根据舰载机从远到近的距离,这一流程可分为归航、待机、进场、下滑、拦阻或复飞五大阶段。
归航阶段:一问一答定位置。舰载机达成目标后,大多数都会选择返回航母。这时,就进入归航阶段。飞行员要干的第一件事是问“航母在哪里”。这种问,不是通过话筒直接喊,而是借助舰、机上都有的空中战术导航系统来实现。因为此时,舰、机距离往往很远,其他通信手段作用距离有限,通信距离很远的空中战术导航系统就派上了用场。这种无线电导航系统,美军称之为“TACAN”。飞行员通过机载的该系统向舰载系统发射询问脉冲,后者则会发回应答调幅脉冲。对询问脉冲与应答调幅脉冲之间的时间差与相位差进行计算,就能够得到舰载机与航母之间相对精确的距离和位置信息,并据此规划舰载机的集结、导航以及归航任务。
待机阶段:空中排队等“通知”。航母上装有空中管制雷达,最新型的一些空中管制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0千米以上。对飞入相应探测范围的飞机,空中管制雷达一是要加以辨识、分清敌我,另一方面则是掌握其所属机型、机体状况与飞行参数,据此为其安排着舰顺序与精确的着舰航线,同时提供气象等保障信息。这一阶段被称作待机阶段,在着舰飞机较多的情况下,需要飞机在空中按待机航线飞行,“排队”等待航母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下一步指令。在一些航母上,空中管制雷达不止一部,空中管制任务有时还会由预警机来分担。
进场阶段:放慢“脚步”拿主意。当待机阶段的舰载机飞行员收到允许着舰指令时,便可驾机脱离待机航线进入进场流程。在此阶段,舰载机开始减速进场。在飞抵航母后方规定距离和位置上时,舰载机放下起落架,进一步减速。这一阶段,舰载机会接受精密进场控制雷达/自动引导着舰系统的引导,并根据天气及飞行员目视条件选择着舰控制模式——是采用全自动、半自动还是人工模式。全自动模式下,不需要飞行员对舰载机进行干预控制,完全根据精密进场控制雷达所提供的信息来飞行,直至舰载机安全着舰;半自动模式下,舰载机飞行员参考精密进场控制雷达提供的信息,自己视情操控飞机降落;人工模式下,则指飞行员通过与着舰指挥官的语音通话来修正误差进入下滑航线,直到飞行员看到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所显示的灯光信号。
下滑阶段:精准降落稳姿态。这一阶段,飞机在按精密进场控制雷达所规划航路飞行的基础上,已经能得到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和激光助降系统的辅助。对光学助降系统所投射的在特定角度才能观察到的光学坡面,舰载机飞行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在正确的光层内飞行。同时,对或高或低的飞机姿态及时做调整。这一阶段对舰载机能不能成功着舰至关重要。因此,为确保舰载机处于正确的飞行轨迹,一些国家为弥补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在恶劣天气下作用距离不足的短板,启用了仪表载波着陆系统作为辅助设备,通过给舰载机发送滑行倾斜度及中心线偏差信息,来提供着舰误差修正参考。
拦阻阶段:抓住“绳子”定身形。此阶段舰载机在飞行员操控下,会适时伸出尾钩,钩挂住航母甲板上的拦阻索。在此前后,“稳”成为关键要素,一是在钩挂前要极力保持舰载机飞行姿态的稳定性,二是在尾钩挂住拦阻索后要“稳”,降低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如果着舰出现失误,就需要飞行员重新加速拉起飞机,进入下一轮的类似引导着舰流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以党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把党支部建在科技前沿一线、建在国家重大需求一线
宇宙诞生之初,物质和反物质的性质应该是对称的、数量应该是等量的。但现在的宇宙,却难以找到反物质。
文化数字化作为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21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幕,大会以“共育新质生产力 共享智能新未来”为主题,通过推动全球机器人科技与产业的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著《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
本次博览会深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27款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整机展示,数量创历届之最。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也会同期举行。来自全球的观众可进入机器人世界,开启沉浸式游览体验。
这里就是武威重离子中心,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就安放于此。
今年以来,在科学技术创新领域,巾帼有为的故事不断上演,激励着广大女科技工作人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中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规模最大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规模最大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和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