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尼日尔出现了一场能源领域的重大风波。军政府直接对抗中石油,并命令三名中国高管在48小时内离开尼日尔,同时关闭了一家中资运营的阳光国际酒店。这一系列举动让两国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要知道,尼日尔被公认为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而中国带着企业进入尼日尔帮助其发展经济。如今却发生了类似“农夫与蛇”的反转剧情,连外媒都评论称这是自损式的挣扎行为。专家也指出这样的做法过于激进,那么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尼日尔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从地理条件来看,这一个国家气候环境较为恶劣。历史上它曾经历过殖民统治,直到1960年8月才正式独立建国。在国际上,尼日尔一直以“贫穷”著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根据2022年的数据统计,尼日尔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9.7亿美元,属于较低水平。由于国土面积广阔,该国主要是依靠农业和畜牧业为生,这也是其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中国的到来为这一个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意外的是,尼日尔军政府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3月13日,路透社报道指出,尼日尔陷入一场能源争端,军政府发布紧急指令,要求对中石油及其他两家能源公司做裁员。
特别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军方明确要求裁掉三名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管,并限他们在48小时内离开尼日尔。此外,还查封了炼油厂的账户。同一天,尼日尔旅游部门也采取了类似行动,吊销了一家中国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这些动作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显然针对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
实际上,这并非突然发生的事件。早在2023年,尼日尔就已经显露出矛盾迹象。当时,尼日尔因政务危机与中石油签署了一份能源合作协议,希望借助借款渡过难关。中石油向尼日尔提供了4亿美元贷款,但一年后,尼日尔却声称无力偿还债务,随后开始了一系列针对中国企业和高管的措施,包括拒绝本地化采购等。
尼日尔正面挑战中石油的行为,显然是想利用能源这张王牌进行谈判。然而,考虑到中国对尼日尔曾经的帮助,这样的行为无疑令人失望。
作为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在与其他几个国家交往时始终秉持合作精神。中国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许多恶劣环境下完成的基建项目更是彰显实力。例如,在沙特这样炎热的环境中,中国成功建造高铁,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
尼日尔向中石油借款时,中国本着友好态度予以支持。然而,尼日尔作为一个政局动荡的国家,成立初期财政状况极为窘迫。唯一能拿出手的就是国内的能源资产,但由于技术限制,尼日尔无法自行开采这些资源。
当时,多家外国企业试图参与尼日尔的能源开发,其中就包括西方石油公司。不过,由于当地环境极端恶劣,疟疾等传染病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勘探和开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利润微薄且风险较高,最终西方石油公司在2003年退出了尼日尔市场。
在此背景下,中石油于2003年进入尼日尔,开启了长达22年的合作之旅。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中石油投入了46亿美元用于相关设施建设。五年后,双方再次签署协议,中石油追加投资50亿美元。短短数年内,中石油在尼日尔的投资总额达到96亿美元,并开始开采石油资源。
到2011年,尼日尔的石油储量检测结果为为3.24亿桶,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该国的命运。作为战略资源,石油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从此,尼日尔不再要消耗巨资从其他几个国家进口石油,而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中石油的支持与中国的关系。起初,双方合作进展顺利,但在利益面前,一切似乎都变得脆弱。
中国企业前往尼日尔来投资,本质上是一种海外拓展行为。尽管前期投入巨大,但此类情况其实都在风险预测范围内。尤其是在海外国家,政府更迭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合作进程,因此这是一种高风险投资。
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本土化是最重要的一环。企业要进一步探索当地的法律和法规及文化背景,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合作问题。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的提升,许多小国也将其视为可靠的合作伙伴。然而,尼日尔这种“过河拆桥”的行为显然不可取。即使拥有宝贵的资源,如果一方在合作中缺乏诚信,将对未来合作产生负面影响。当然,仍有许多国家愿意与中国展开合作,因此任何一种投资都有风险,必须谨慎对待。
现在,我们已清楚尼日尔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无论是普通网友还是国际社会都对此事有清晰的认识。至于后续怎么样发展,还需重视相关媒体的报道。
中国在尼日尔近百亿的投资为何遭遇强硬?这是利益博弈的结果,还是尼日尔真的忘恩负义?面对海外投资的各种风险,中国企业该怎么样应对?你认为尼日尔的行为是短视之举,还是另有隐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一起探讨国际合作中的得失。
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 关闭中资酒店——凤凰网财经2025-03-18
尼日尔军政府将当地油企三中国高管驱逐出境——发布: 2025-03-15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