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世界各国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战火弥漫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二战的枪声从日本和德国开始响起。在发起战争之前,日德两国约定,如果两国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就约定在中东碰面,商量进一步瓜分世界的计策。在二战中,存在着很多当时无法解释的疑问,比如在作战时,德国的闪电战已经暴露了弊端,为何还要不惜绕行英国入侵苏联?还有日本,即使当时日本的军舰已经在亚洲算最强战队了,但要对抗美国还是很有风险的,为何日本依然偷袭珍珠港,南下太平洋,侵占众多岛礁?我们抛开复杂的历史背景,直指战争核心,就会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后,是一场争夺石油控制权的较量。试想一下,如果最终是日德取得了胜利,在中东顺利会师,那么世界各国又会面临什么样的灾难呢?这场规模巨大的战役,究竟在打什么?
喜欢历史的朋友点击头像进入,右上方加个关注,方便日后阅读精选好文。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大家。
德国元首和日本军务大臣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卓越的经济学家,他们除了侵略扩张之外,还想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毕竟日本和德国都是产油小国,石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重要的资源,谁掌握着石油,谁就最先拥有制胜权。
二战和一战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二战中使用的坦克不仅仅是一种支援步兵的工具了,它甚至慢慢的变成了可以决定战争成败的武器。第二,二战的机械化程度是非常高的,利用了大量的机械化部队穿插突破,然后利用空军远程支援轰炸。第三,二战的战线拉得很长。正是因为这些特征,希特勒才想在整个欧洲打一场以重型装甲部队为核心,以空军为火力支援的闪电战。这样的战略部署,将重心放在了坦克这样的重型武器上,是需要大量的石油作为支撑的,因此一定要保证石油的供给,这种闪电战是建立于石油的基础之上的。
日本和德国都是产油小国,那么,他们该怎么获得石油来维持这庞大的战争体系呢?
据有关资料显示,德国一年消耗的石油高达1000万吨,而德国本地的石油产量只有十万吨。当时整个欧洲产油最多的地区是罗马尼亚,但是也不过是1000万吨每年,也只是刚刚够德国一年的使用量,更何况也不可能把罗马尼亚的石油全部都卖给德国,其他几个国家也同样需要。
这就让希特勒每次在打仗前都非常的头疼,最终德国决定控制罗马尼亚,并且和罗马尼亚签订盟约,尽可能得将罗马尼亚的石油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再向美国、墨西哥等地进口一小部分石油,如果还不够,就只能在自己国家生产的石油中获取了。这样多方筹措,德国一年的石油基本上才算是勉强满足了。
从石油这种原材料到制作成煤油,供武器装备使用的这个制作成本也是非常高的,需要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
再看看日本,也是一个每年为石油头疼的国家。日本每年都要耗费300万吨石油,而本国的产油量却只有7%。在日俄战争之后,沙俄把库页岛南部割让给了日本。并且还和日本签订了条约,允许日本在产油丰富的库页岛北部开采石油,开采权长达40年。而我刚刚说的日本本土产油占7%,说的就是库页岛北部的油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和沙俄签订的这个条约,日本绝大多数都是几乎不生产石油的。
日本没有罗马尼亚这样的产油大国做支撑,所以不得不一直向美国收购。在日本,有80%的石油都是从美国采买的,除了库页岛的那部分,剩下的百分之十几源自印度尼西亚的油田。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和美国开战后,会南下侵占大印地油田的原因。因为美国对日本实行禁油,迫使日本不得不拿下寻找新的油田。
这时我们再把时间线切到德国,也就是二战的西线年和波兰打闪击战之前,有240万吨的石油储备。当时希特勒预计,拿下波兰大概需要消耗50万吨的石油,但最后只消耗了10万吨石油就把波兰轻易拿下了,这样出乎意料的胜利让希特勒和他的部下非常惊喜,不仅在波兰搜刮了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还缴获了一批石油。
希特勒和部众尝到了战争胜利的甜头决定继续向西进攻,他们又将目光放在了法国的身上。原本计划使用150万吨石油,攻陷法国,结果在攻打了法国的卢森堡之后,将比利时、丹麦、挪威都一并拿下,最后也只用了50万吨石油,并且在这些地区还缴获了800万吨的石油。一时间,德国的石油储备变得很丰富。
这让希特勒的野心开始逐渐膨胀,闪击波兰让德国威名远扬,希特勒计划下一步凭借着这500万吨石油攻打苏联。
大家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德国不靠着这些石油去攻打和自己距离更近的英国呢?反而要绕远路去攻打苏联?其实在当时,德国的军事实力能够说是世界第一了,攻打英国也不是不能考虑。但德国元首考虑得更多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石油资源。英国虽然也是势力很强的老牌欧洲国家,但是和德国一样,是个产油小国,而苏联的石油资源丰富,早就让德国垂涎很久了。与其花费同样的人力物力去攻打英国,不如攻打势力差不多的苏联,还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
但是罗马尼亚和其他欧洲国家一共的产油量加起来也只有1300万吨,这远远不足希特勒实现他的扩张野心。如果只有少数的武力干涉,长期统治欧洲,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如果能占领高加索油田,德国所担心的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于是,希特勒开始对苏联发动进攻。他最初设想的是占林苏联在欧洲的城市,将这些城市纳入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版图,从而解决德意志地少人多的历史问题。
那时的德国,虽然还是一个产油小国,但是通过侵略,已然变成了一个石油、铁矿、煤矿都很丰富的工业化强国了。因此野心膨胀的德国开始以这500万吨剩余的石油为基础,兵分三路攻打苏联。
但是德国低估了苏联的防御能力,并且对苏联的道路、天气等情况十分陌生,这就让德国的进攻之路变得不那么顺利了。
苏联土地辽阔,很多没有人居住或者人烟稀少的地方都是土路,坦克无法快速前进,在这样的路面下,坦克只能减速行驶,这就让石油的损耗变得很大,原本可以跑200公里的油,在苏联很多地方只能跑120公里了。
德国本来是预计七天就打到明斯克城,十四天就打到斯摩棱科。这样就等于是攻入莫斯科的计划成功了一半。保守估计,最晚不超过56天就可以拿下莫斯科。德国的这些石油,也最多能承受这两个月的补给了。
当时希特勒和他率领的将士产生了一些战略上的分歧。希特勒希望军队继续挥师南下,攻夺高加索油田,但是一些高级将领认为,应该先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这样才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为什么希特勒坚持要先去占领高加索油田呢?还是那句老话:没有石油支撑的工业帝国,是一台无法运转的报废机器。
把莫斯科占领后,整个苏联的交通体系就瘫痪了,苏联的战争能力就会遭到致命的打击。
还有一个原因,补给战线 多公里。当时德国还剩70万吨石油,如果一两个月之内无法拿下莫斯科,那德国只能撤退。
在1941年12月11日,美国向德国宣战,并且对德国禁油,这就让希特勒很难受,就更加坚定地使希特勒要夺取高加索油田。
占领高加索油田,是依据德国当时的石油储存量所能进攻的唯一一条线路了,所以只能拿下。在这里就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但是这场战役德国失败了,同时也打磨掉了希特勒想要获取高加索油田的希望,无论怎么打都没有动力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盟军里有一个人提出破坏这么多东西没用,要炸石油才行。结果主要是因为这一句话直接使德国本土的煤制油也炸毁了,你们可以想象一下,两年期间一家炼油厂轰炸600次是什么概念?
这是因为快要圣诞节了,就将蛋糕和燃料一起从美国本土运往前线。可想而知,美国的石油资源有多么丰富,而德国在当时的西线战场,石油根本就不够用。
日本的情况同德国一样不容乐观,在当时,日本的产油量每年只有300万吨,而美国则高达2亿吨。日本仅仅是国内所需都要耗费300万吨石油,更别说用于战争的石油了,美国掌控日本石油公司炼油厂的60%,英国也掌握了日本一些炼油大厂。
可美国为什么没有在战争一开始就对日本禁油呢?这就要涉及一句话:资本永不眠,谁会嫌钱多?还一个根本原因是,1937年时,希特勒正在欧洲崛起,美国也不想两线作战。如果两线作战且禁油,那就会迫使日本南下侵略印度尼西亚油田和马来西亚油田,得不偿失。
不过到后来,日本还真做了南下占领法国殖民地,想把老挝、越南、柬埔寨三国占领,且对英国提出挑衅。希特勒对伦敦实行轰炸计划的时候,飞机用的油就是美国运输的。而且日本对英国、马来西亚殖民地油田轰炸的时候也是用的美国石油。因为日本和德国都是美国石油的大客户,能赚的钱很难来想象,在这里你会发现资本的力量特别强大。
美国一直对挑起战争的国家兜售石油,狂揽战争的财富。实际上,直到1941年7月,美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日本进行制裁,通过冻结日本在美金融实物资产,来使其不能在美国购买石油、钢铁等军用原料,这也是后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时间的一个关键诱因。
当时日本还有590万吨的石油,只能维持两年。这时日本就向南进攻菲律宾,夺取新的油田。但这些油田却被英国摧毁了,你想要使用就必须重建,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重新生产。
在日本的参谋部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军官主张和德国配合,攻打苏联,从而占领更多的领土。另一部分军官主张向南进攻,直接夺取资源。两种不同的主张实际上也是因为立场的不同,主张向北进攻的基本都是陆军,对于坦克这些武器的需求量不是很多,主张向南进攻的是海军,没有石油资源,飞机和坦克就无法开动。
由于陆军在之前的诺门罕战役中损失惨重,基本上不能再和苏联的陆军抗衡,所以,最终日本就选择向南进攻,著名的珍珠港事件就在这时爆发了。对珍珠港的偷袭是很成功,但导致的后果是美国次日对日本宣战,这个超级大国彻底地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中,只知道袭击航空母舰,而忽视了最重要的石油。当时太平洋也有450万吨石油,这是美国从加州用了10年时间,一点一点运到这里的,估计是日本想着今后能为己所用,舍不得炸,这一犹豫就很迷糊。
1942年,日本南下打得非常顺利,并且把大英殖民地由天皇全部给占了,但是这些油田得修,要不然用不了。没想到日军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把油田修好了,并且能产量130万吨,但还是没到达巅峰产量,巅峰产量是300万吨左右。
在1942年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战败,且美军恢复了实力。日本的军舰在海上并不占优势,每次运往日本本土的石油大概率都会被美军的潜艇袭击,击中率高达86%。当时日本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从中国东北打到缅甸建一个运输线,然后再从朝鲜把石油运到日本本土。只可惜这个计划也被打破。
在1944年10月20日,发生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莱特湾海战。这次海战日本压上全部航母力量。因为必须要有石油,日本才能继续发起战争,所以索性赌一把,只要解决石油运输的问题,战争就可以无限制地打下去。
莱特湾海战彻底粉碎了日本的航母力量,也是日本在二战彻底走向失败的一个暗示。后来就是两片蘑菇云,日本投降,二战彻底结束。
大家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早在1940年,希特勒横扫西欧时,日本也定制了包括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各个岛国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与德国和意大利结成三国军事同盟,积极准备南进,结果又会是怎样?
但现实却是,当日本海军在印度洋上准备大展身手时,陆军却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与之配合,太平洋战场上,盟军因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如果炸了,美国发起战争或许会晚两年,那么在当时南下的日本就会得到充足的资源补给,加上新开采的油田,战争就会无限制地打下去。
再来一个,假如德国当时真的占领了高加索油田,那德国就不缺油了。德国本来就是一个科技强国,而且当时德国也在研究,如果德国先研制出了,现在的世界格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如果不是斯大林带领苏联民众的铁血手腕,五年计划可想而知,那苏联能不能抵御希特勒的入侵呢?是不是就发生开头所说的猜想:日本和德国在中东会师,进而瓜分世界?
我们中国同时也在1939年冬,开始发起冬季攻势,给日军造成惨重的杀伤,使日军不但没能为南进抽出力量,反而被迫向中国战场增派两个师团。
7万人最新调查:近30%的人陷长新冠危机,美专家揭示解决方案
极越汽车公关负责人被开除?本人回应:公司现在太乱,不排除有人盗号散布谣言
马刺加时险胜老鹰:文班42+6+5+5三分 保罗制胜三分特雷杨23+16
颜值性能全都要!双旦超轻薄AI PC选购攻略华硕 a 豆 14 Air 领衔
Marshall发布新春限定款Emberton III:售1599元 致敬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